1. 果酒酿造工艺
苹果酒的制作方法:
食材:苹果1千克,冰糖500克,柠檬一个,一瓶白酒。
具体步骤:
1、首先,将购买的苹果洗干净,并且去掉外皮和里面的籽,然后分成几块。
2、然后将柠檬洗净,切片备用。
3、准备一个腌制的容器,清洗干净并沥干水分。
4、之后将苹果、柠檬以及冰糖放入玻璃瓶中,最后再倒入一瓶盖白酒即可。之后将玻璃瓶放在避光通风处。
5、一个月左右苹果酒就酿制成功了,将酒倒入杯中,过滤掉其中的杂质就可以享用了。
2. 果酒酿造工艺流程图
1、原料选择。酿制柑橘果酒,宜选择含糖量高、完熟的甜橙、红橘、蜜柑作原料,可充分利用鲜食剔出的次品果,但不要腐烂果。
2、榨汁。先将原料果用90℃热水浸泡5分钟,然后剥除果皮,用压榨机榨出果汁待用。
3、除果胶。在果汁中加入3%的果胶分解酶,在20-40℃室温下静置8-10小时,或在45℃室温下静置5-6小时,使果汁形成澄清液。
果胶分解酶的制法:将胡萝卜切丝,加10%的面粉或米饭,加微量冷水拌匀,蒸制15-20分钟,晾凉至30℃左右,再加进0.8%黑曲种(用麦麸加适量水,装入三角瓶高温灭菌1小时,接种少许黑曲菌孢子,温度保持在25-28℃,24小时后长出黑孢子使用),装入曲盒中保温25-28℃,经12-24小时产生白色菌丝后,在40-45℃下快速烘干,磨成粉放在干燥处储藏备用。
4、调节糖、酸度。柑橘果汁一般含糖量较低,含酸度较高,有碍酶母菌的活动,降低酒度标准。因此,在发酵酿制前用砂糖和柠檬酸调节,使果汁达到含糖22%、含酸0.5-0.6%的标准。
5、发酵。将调节糖、酸度后的标准果汁静置24小时,促使色素及果渣沉淀,装入木桶或缸坛中,放在温度为15-20℃的室内发酵。发酵后放置12-15℃处1-3个月,吸取上层澄清液,用石棉或纱布过滤,即得到清亮透明的果酒。
6、调酒度。柑橘酒一般酒度很低,发酵后根据食用习惯,加适量的食用酒精提高酒精浓度。
7、装瓶、灭菌。调整酒度后的柑橘酒,进行装瓶(不可过满)密封,放在70-75℃热水中高温消毒灭菌10-16分钟,然后逐渐降温冷却,即成为透明、黄红色、味浓、有橘香味的柑橘果酒。
3. 果酒酿造工艺图
最基本的果酒发酵过程: 一般来说,水果表面都有一层酵母菌。酿酒时不需要添加酵母,只需要破碎,密封就可以自动发酵。
隔绝氧气(定时放气或单向排气阀)发酵时水果中的糖类转变成酒精,通入氧气(空气)后,酒精在空气中落入的醋酸作用下转化成醋酸(果醋),如果再继续下去,醋酸又会变成水和二氧化碳和水。如果发酵到最后一步,等于一切都白干了!
4. 果酒酿造工艺流程
草莓是不用切块的,但是草莓一定要洗干净,晾干,然后把上面的绿色的叶子摘除,然后浸泡的白酒,肯定要是度数高的,如果想要酸甜的味道,还可以放两片柠檬进去。
浸泡好之后,记得一定要密封,瓶子不密封的话会坏。大概浸泡个半个月左右,就可以试试口感了。
5. 果酒酿造工艺论文文献
食品防腐剂是能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的食品添加剂。因兼有防止微生物繁殖引起食物中毒的作用,又称抗微生物剂。在食品中使用防腐剂受到限制,因此多靠干燥、腌制等一些物理的方法。特殊的防腐剂有乙酸等有机酸、以油酸脂为成分的植物油、芥子等特殊的精油成分。
我国规定使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等25种。
防腐剂的作用
食品防腐剂可以有效地解决食品在加工、储存过程中因微生物“侵袭”而变质的问题,使食品在一般的自然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保存期。
①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或变性,从而干扰其生长和繁殖。
②防腐剂对微生物细胞壁、细胞膜产生作用。由于能破坏或损伤细胞壁,或能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机理,致使胞内物质外泄,或影响与膜有关的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从而具有抗微生物的作用。
③作用于遗传物质或遗传微粒结构,进而影响到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蛋白质的翻译等。
④作用于微生物体内的酶系,抑制酶的活性,干扰其正常代谢。
危害
防腐剂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使用。酱油中一般含有防腐剂苯甲酸钠;面包和豆制品常常添加防腐剂丙酸钙;酱菜、果酱、调味品和饮料中常加入山梨酸钾;葡萄酒等果酒的防腐,传统上用亚硫酸盐等等。可见,防腐剂在日常消费的食品中广泛存在。含防腐剂食品,食用可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品防腐剂在老百姓日常选购的食品中大量存在,那么防腐剂是否有害人体健康。一种含有害物质的食品是否对人体产生危害,主要取决于人体食用的量,不应将食品含有害物质与食品有毒两种不同的概念混淆或等同起来。中国著名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说,任何东西吃多了都有害,水喝多了一样死人,盐吃多了一样中毒,就是基于剂量决定毒性的概念。
其实,国家法律规定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的。老百姓在正确的使用范围、正确的使用量内合理食用,其安全性是完全可以保障的。至于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引起公众关注的大型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因为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标准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或者没有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而不是防腐剂本身的“罪过”。
最后须特别提及一点:儿童、孕妇等处于身体发育特殊时期的敏感人群,不宜食用那砦过多使用防腐剂的食品。
6. 果酒酿造工艺参数
果酒在中国市场仅仅起步十多年,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在果酒酿造方面,也只有一个相对简单的行业标准。
酒精
酒精能防止微生物(杂菌)对酒的破坏,对保证酒的质量有一定作用。因此,果酒的酒精度大多在12-24度。
酸
果酒中的酸有原料带来的,如葡萄中的酒石酸,苹果中的苹果酸,杨梅中的柠檬酸等;也有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如醋酸,丁酸,乳酸,琥珀酸等。酒中含酸量如果适当,酒的滋味就醇厚、协调、适口。反之则差。同时,酸对防止杂菌的繁殖也有一定的作用。生产中用于表示果酒含酸量的指标有总酸和挥发酸。总酸,即成酸性反应的物质总含量,与果酒的风味有很大关系(果酒一般总酸量为克/100毫升)。挥发酸,是指随着水蒸气蒸发的一些酸类,实践中以醋酸计算(果酒中的挥发酸不得高于克/100毫升)。
糖
由于果酒品种的不同以及各地人民的爱好各异,对酒液中的糖分要求极为悬殊,我国一般要求糖分9-18%之间。
单宁
果酒中如缺乏单宁,酒味就会平淡;含量过高又会使酒味发涩。一般要求是,浅色酒中单宁含量克/升,深色酒中为1-3克/升。
色素
果酒具有各自不同的色泽,是由于果皮含有不同色素形成的。酒中色素随着储酒时间的延长,因氧化而变暗或发生沉淀。这是陈酒不及新酒色泽新鲜的缘故。
浸出物
果酒在100℃下加热蒸发后所得到的残留物。主要有甘油、不挥发酸、蛋白质、色素、酯类、矿物质等。我国一般红葡萄酒的浸出物在克/100毫升之间,白葡萄酒在克/100毫升。浸出物过低,会使酒味平淡。
总二氧化硫和游离二氧化硫
是果酒在生产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般规定,酒液中的总二氧化硫含量不得超过250毫升/升;游离二氧化硫不得超过20毫升/升。
重金属
一般规定是:铁不得高于8毫升/升;铜不得高于1毫升/升;铝不得高于毫升/升。
好的果酒,酒液应该是清亮、透明、没有沉淀物和悬浮物,给人一种清澈感。果酒的色泽要具有果汁本身特有的色素。这也是对酿造工艺有所要求的结果。
7. 果酒酿造工艺研究毕业论文
1.史前期 史前期是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繁地打交道,井凭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开展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但由于在思想方法上长期停留在“实践一实践一实践”的基础上,因此只能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应用阶段。
在史前期,世界各国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都累积了许多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经验,例如发面,天然果酒和啤酒的酿造,牛乳和乳制品的发酵以及利用霉菌来治疗一些疾病等。但是,在当时应用水严最高并独树一帜的应首推我国人民在制曲、酿酒方面的伟大创造。
我国人民在距今约8 000年至4 500年间,已发明子制曲酿酒工艺,在2 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知制酱和醋。在宋代,已采用老的曲子——“曲母”来进行接种,还根据红曲苗有喜酸和喜温的生长习性,利用酸大米和明矾水在较高温度下培养,以制造优良的红曲。在900年前,利用自养细苗生命活动的胆水浸铜法(类似于今日的细菌沥滤,见第九章)已正式用于生产铜。在2000年前,已发现豆科植物的根瘤有增产作用,井采用积肥、沤粪、压青和轮作等农业措施,宋利用和控制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在医药方面,我们的祖先早在2 500年前就知道利用麦曲治疗腹病。另外,在对传染病及其流行规律的认识,对消毒、灭菌措施的利用等方面都有过一定的贡献。此外,在宋代还创造过“以毒攻毒”的免疫方法,发明用种人痘来预防天花,这要比英国人E.Jenner在1796年发明种牛痘预防天花早半个多世纪。
我国人民所创造的制曲酿酒工艺有四大特点,即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验丰富、品种多样,这是值得后人发扬光大的。
2. 初创期 从1676年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单式显傲镜观察到细菌的个体起,直至1861年近200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中,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仅停留在形态描述的低级水平上,而对它们的生理活动及其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却未加研究,因此,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当时还未形成。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荷兰的业余科学家——微生物学先驱者列文虎克(Anthonyvan Leeuwenh~8,1632~1723)。他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
① 利用单式显敬铺(透镜直径约3mm)观察了许多微小物体和生物,并于1676年首次观察到形态微小、作用巨大的细菌,从而解决了认识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个障碍;
② 一生制作了419架显微镜或放大镜,放大串一般为50~200倍,最高者达266倍;
③ 发表过约400篇论文,其中绝大部分(376篇)寄往英国皇家学会发表。
3. 奠基期 从1861年巴斯德根据曲颈瓶试验彻底推翻生命的自然发生说并建立胚种学说(germtheory)起,直至1897年的一段时间。其特点为:
① 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要的独特方法和技术,从而解决了认识微生物的第二、三、四个障碍;
② 借助于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子寻拨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
③ 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严;
④ 开始客观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思想方法指导科学实验;
⑤ 微生物学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开始形成,但当时主要还是以其各应用性分支学科的形式存在。
本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巴斯德
巴斯德学派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胚种学说,并认为只有活的微生物才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再加上消毒灭菌等一系列方法的建立,就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从“酒病”(1857年)的实际出发,研究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即“腐败病”(指曲颈瓶实验中的肉汤变质,1881)、蚕病(蚕微粒子病,1865)、禽病(鸡霍兽病(牛、羊的炭疽病,1881)和人病(狂犬病,1885)。在其研究工作中发现各种传染病都有其共同原因——活的小生物,从而使人类对传染病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他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来防治“酒病”,用消毒灭菌法来防止“腐败病”,用检出并淘汰病蛾的方法来防治蚕病,发明用接种减毒菌苗的办法来预防鸡霍乱和牛、羊的炭疽病,以及用狂犬兔化疫苗来防治人类的狂犬病,等等。
科赫学派的重要业绩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 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尤其在分离微生物纯种方面,他们把早年在马钤薯块上的固体培养技术改进为明胶平板培养技术 (1881),并进而提高到琼脂平板培养技术(1882)。在1881年前后,科赫及其助手们还创立许多显微镜技术,包括细菌鞭毛染色在内的许多染色方法、悬滴培养法以及显微摄影技术.
② 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寻找并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例如炭疽病菌(1877)、结核杆菌 (1882)、链球菌(1882)和霍乱弧苗(1883)等。
③ 在理论上,科赭于t884年提出了科赫法则(Koch’spostulates),其主要内容为;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产发现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这一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并被培养为纯种培养物;这种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体后,应当出现特有的病症;该微生物可以从患病的实验动物中重新分离出来,井可在实验室中再次培养,此后它仍然应该与原始病原微生物相同。
继巴斯搏与科赫的研究工作后,就出现了其成果的横向扩散,结果,一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就相继创立了。例如细菌学(巴斯德,科赫等),消毒外科术
4.发展期 1897年藩国人E.和chner用无细胞酵母茵压榨汁中的“酒化酶’’(zymase)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成功,从而开创了微生物生化研究的新时代。此后,微生物生理、代谢研究就蓬勃开展了起来。在发展期中,微生物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进入厂微生物生化水平的研究。如果说上一时期的一些微生物学家主要是以寻找人和动物的致病菌为目标的“微生物猎人”的话,则这一时期就以研究微生物对维生素需要、酶的特性、寻找和研究抗生宏以及逐步深入到以研究它们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为主的新阶段。因此,微生物学家就从“微生物猎人“而发展为“维生素猎人”、“酶猎人”、“抗生素猎人”和“基因猎人”了。
(2) 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出现了抗生素等新学科。
(3) 开始出现微生物学史上的第二个“侗金热”——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热潮。
(4) 在各微生物应用学科较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一门以研究微生物基本生物学规律的综合学科一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代表人物是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Doudoroff
(5)各相关学科和技术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速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5.成熟期 从1953年4月2S日J.D.Watson和H.F.己Crick在英国的C自然》杂志上发表关于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起,整个生命科学就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阶段,同样也是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成熟期到来的标志。
本时期的特点为:
①微生物学从一门在生命科学中较为孤立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迅速成长为一门十分热门的前沿基础学科,
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逐步进入到分子水子的研究,微生物迅速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最主要的对象;
③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人为控制的方向发展,至70年代初,有关发酵工程的研究已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紧密结合,微生物已成为新兴的生物工程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