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业机器人检测报告
下水道检测机器人的前景非常好。有个很好的例子:武汉中仪管道检测机器人就被应用在很多城市的市政工程中,他们推出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可以应用于排水,供水。
工业等管道检测、通过分析,出具报告,可作为工程项目的检测、勘探、验收、养护、建设及投资等依据。
2. 机器人技术报告
9月10日,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隆重开幕,特斯联携泰坦服务机器人亮相本届机器人博览会,并与中国电子学会共同发起「智能服务机器人生态协同与产教融合」专题论坛。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和工业界的嘉宾直击产业前沿,围绕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产教融合等相关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真知灼见。
专题论坛围绕生态协同和产教融合主题,邀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富春,香港科技大学智能驾驶中心主任、机器人与多感知实验室主任刘明,前国防科技大学无人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安向京,亿欧EqualOcean总裁/联合创始人王彬,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贾子熙等海内外知名学者与专家,以及英特尔、比亚迪电子、腾讯云、东风悦享等知名企业家代表,互通智能机器人行业前沿认知和技术干货,探讨未来机器人生态的协同发展与产业深度融合。
论坛期间,亿欧智库发布《2021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报告》从行业驱动发展因素、市场规模、企业发展现状、行业投融资等角度对于当前商业服务机器人赛道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同时还对商用清洁、物流配送、讲解引导三大常用应用场景进行深入剖析,并发布《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落地企业榜单》和《商用服务机器人商业落地资本青睐榜Top10》。
服务机器人迎来“黄金时代”,资本市场持续加码
从全球范围来看,机器人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下降,加速了服务机器人在各领域的渗透,其产业规模近几年呈迅速扩大之势且潜在发展空间巨大。近五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超25%,同时在产业链、产业环境等方面都具备全球竞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
根据论坛期间发布的《2021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信息显示,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产业正在高速发展,并被列入政府“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规划,各级地方政府推出相应的产业配套政策,为产业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政策体系、经济环境、劳动力供给和商业需求是共同驱动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四大关键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且在未来仍然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据预测,到2025年服务场景的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千亿元。
针对市场旺盛的需求,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总监张志斌,表达了对于行业发展的乐观态度。他表示,过去30多年的时间,科技史上诞生了两项伟大的发明——电脑和手机,它们无处不在,推动着时代的变革。当前随着云、网、边、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机器人产业将成为新时代的科技引领者。行业竞争重心将是技术、场景和资源的综合积累,而个性化场景定制与产业数字化赋能将成为服务机器人厂商价值增值的重要模式。像特斯联这种既有智能城市操作系统打造能力,又有机器人产品研发与应用能力,将为服务机器人打造更多个性化应用场景,这无疑对于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总监张志斌
物流递送服务有望成为服务机器人市场新增长点。近几年,国内快递单量迅猛增长,上半年快递单量已达500亿单,超过2018年全年快递单量,预计今年全年有望突破1000亿单。与之相对的,则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预计2021年新生儿人口仅为800万,而未来五年快递行业的劳动力缺口将维持在700-1000万,机器人物流递送服务迫在眉睫,细分市场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
香港科技大学智能驾驶中心主任、机器人与多感知实验室主任刘明表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用工难的困境将长期持续存在。如果未来新生儿全部选择从事快递行业,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要大力发展车规级低速物流机器人或无人物流车来进行递送服务,这将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香港科技大学智能驾驶中心主任、机器人与多感知实验室主任刘明
而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前国防科技大学无人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安向京,他在主题演讲中进行了大胆预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预计2025年将迎来技术替代人力的成本交叉点,机器人在末端物流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资本市场的频频”出手“也再次印证了市场“火爆”。《2021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至今,中国服务机器人在资本市场斩获六百余亿融资。然而2021年1-7月融资频次超百次,即将超越2020年全年水平,融资金额远超2018年至今各年份融资金额,服务机器人赛道投资活跃度快速复苏。
打通基础设施,人机融合的关键是机器人一体智能
服务机器人即将迎来黄金时代,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机器人发展60多年来,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大规模商用落地,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特斯联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孙贇看来,最主要原因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在孙贇发表的《人·机器人·城市》主题演讲中,从历史发展角度对机器人当下现状进行了深度剖析。回顾过去,秦始皇的“车同轨”定义了马车为主要工具的基础设施标准,而公路体系的建设让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站在了车轮上。今天,智能出行和无人自动驾驶的时代,车路协同又成为无人自动驾驶的重要支撑。
特斯联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孙贇
以史为鉴,机器人的大规模商用同样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特斯联作为机器人行业中的创新者、破局者,其使命就是将智能终端与基础设施通盘考虑,通过整体设计,在AI CITY场景中实现“元宇宙metaverse”时代数字生活新体验。AI CITY是未来城市的终极形态,城市基础设施在其中会不断演进,而特斯联的机器人本质正是AI CITY ROBOTS,是从单体智能跨越到群体智能,再到现在的一体智能,形成人·机器人·城市和谐共生的新物种。
孙贇表示,特斯联AI CITY ROBOTS,旨在从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为数字化城市中提供智能化服务两方面来实现机器人从群体智能到一体智能的跃迁。让机器人之间实现互通有无,共享数据平台;同时实现机器人与城市中所有AIoT设备互联互通,将机器人打造成为未来智能城市的超级入口。通过构建这套独特的顶层设计,特斯联成功让机器人通往人机融合,进而推动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加速产业拐点爆发。
特斯联“人机融合的理念”也得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富春的认同。在随后的主题演讲中,孙富春副理事长指出,机器人核心技术要在触觉层面、嗅觉信息等领域实现突破,同时还需要操作的灵活性、感知的主动性,决策的智能性,进而实现机器人的发展目标——人机共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富春现场发表主题演讲
此外,在针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限制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探讨中,多位参加主题论坛的行业专家深表认同,特别是前国防科技大学无人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安向京在主题论坛上直言: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机器和人应该是在能力、空间上形成互补,希望尽快开放专用无人驾驶车辆,在特定时间、路段放开无人驾驶的广泛路权,让人和机器人能和谐共创美好的未来。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城市的发展将由数据驱动,数字城市带来的智能服务将由机器人来提供。城市的演进过程就像一个实验平台一样对接各种各样的技术,机器人将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不同形态的优势,来共建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特斯联在深耕基础设施智能化和提供数字化城市智能化服务的同时,时刻坚守科技为人类服务的初心,并没有让技术为技术服务,避免让人住到机器里面,而是希望让人走出房子,走进城市。
尽管特斯联创新性地打造出人机融合顶层架构,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联合众多玩家,才能同行致远。为此,特斯联发布“泰坦星球计划”,希望以“数字重塑,协同赋能”为核心,一方面形成产业认知、能力、信息输出的“中心”,为生态提供能量输入源泉;另一方面,生态合作伙伴相互提供多元场景,在品牌、市场、营销、技术等多维度持续赋能。现场特斯联与比亚迪电子、中科院等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将聚焦车规级交互主机系统平台联合开发,同时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为智能服务机器人生态的协同发展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解决方案。首批泰坦星球计划成果即体现出特斯联强大科技力和生态号召力。
从顶层设计到发展理念,从产品迭代到落地应用,特斯联围绕人、机器人、城市打造的全景服务得到全球诸多知名客户的认可。扎实的技术积累和专业化服务,使特斯联成功拓展海外市场。即将在今年10月开幕的迪拜世博会,特斯联成为14家官方首席合作伙伴中,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将为本届世博会提供152台泰坦系列机器人,在4.3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为192个国家的元首、政要,以及2,500万游客提供智能服务和互动交流。不仅如此,特斯联泰坦机器人还与迪拜警察局,共同打造超级警队;同时亮相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沙迦“智慧之屋”图书馆,在全球范围内的绚丽舞台上点亮中国科技之光。
如果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节点看,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动力化、电气化和网络化。现在我们面对的工业革命是信息化,根本问题还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服务机器人正是提高生产率的一种核心模式,而机器人、低速无人自动驾驶也必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斯联以差异化的顶层架构设计,打通基础设施,提供数字城市智能化服务,在机器人大爆发前持续为产业发展贡献创新力量。
3. 工业机器人调查报告
应该是"工业机器人研发的目的和意义″。当然是一为提升科技水平,二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汽车装配生产线为例,没有工业机器人之前,一个工人在流水线上机械又枯燥地干同样一样事(比如拧车门螺丝)四个小时,不用思考也不能思考,简单的事无限次同复会让大脑产生疲劳感与麻木感从而使整车次品。但一旦换上装配机器人情况立变,不仅速度是人工的二十倍以上甚至于次品率为零!
4. 工业机器人技术报告
工业机器人降低了企业人工成本。便于管理。而且生产出产品质量统一规范。可以无休止连继续工作。创造很大利润。
5. 工业机器人测试
工业机器人类型
首先要知道的是你的机器人要用于何处。这是你选择需要购买的机器人种类时的首要条件。如果你只是要一个紧凑的拾取和放置机器人,Scara机器人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快速放置小型物品,Delta机器人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想机器人在工人旁边一起工作,你就应该选择协作机器人。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指标。
机器人负载
负载是指机器人在工作时能够承受的最大载重。如果你需要将零件从一台机器处搬至另外一处,你就需要将零件的重量和机器人抓手的重量计算在负载内。
自由度(轴数)
机器人轴的数量决定了其自由度。如果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例如在传送带之间拾取放置零件,那么4轴的机器人就足够了。如果机器人需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工作,而且机械臂需要扭曲反转,6轴或者7轴的机器人是最好的选择。轴的数量选择通常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轴数多一点并不只为灵活性。事实上,如果你在想把机器人还用于其它的应用,你可能需要更多的轴,“轴”到用时方恨少。不过轴多的也有缺点,如果一个6轴的机器人你只需要其中的4轴,你还是得为剩下的那2个轴编程。
机器人制造商倾向于用稍微有区别的名字为轴或者关节命名。一般来说,最靠近机器人基座的关节为J1,接下来是J2,J3,J4以此类推,直到腕部。还有一些厂商像安川莫托曼则使用字母为轴命名。
最大运动范围
在选择机器人的时候,你需要了解机器人要到达的最大距离。选择机器人不单要关注负载,还要关注其最大运动范围。每一个公司都会给出机器人的运动范围,你可以从中看出是否符合你应用的需要。最大垂直运动范围是指机器人腕部能够到达的最低点(通常低于机器人的基座)与最高点之间的范围。最大水平运动范围是指机器人腕部能水平到达的最远点与机器人基座中心线的距离。你还需要参考最大动作范围(用度表示)。这些规格不同的机器人区别很大,对某些特定的应用存在限制。
重复精度
这个参数的选择也取决于应用。重复精度是机器人在完成每一个循环后,到达同一位置的精确度/差异度。通常来说,机器人可以达到0.5mm以内的精度,甚至更高。例如,如果机器人是用于制造电路板,你就需要一台超高重复精度的机器人。如果所从事的应用精度要求不高,那么机器人的重复精度也可以不用那么高。精度在2D视图中通常用“±”表示。实际上,由于机器人并不是线性的,其可以在公差半径内的任何位置。
速度
速度对于不同的用户需求也不同。它取决于工作需要完成的时间。规格表上通常只是给出最大速度,机器人能提供的速度介于0和最大速度之间。其单位通常为度/秒。一些机器人制造商还给出了最大加速度。
机器人重量
机器人重量对于设计机器人单元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如果工业机器人需要安装在定制的工作台甚至轨道上,你需要知道它的重量并设计相应的支撑。
制动和惯性力矩
机器人制造商一般都会给出制动系统的相关信息。一些机器人会给出所有轴的制动信息。为在工作空间内确定精准和可重复的位置,你需要足够数量的制动。机器人特定部位的惯性力矩可以向制造商索取。这对于机器人的安全至关重要。同时还应该关注各轴的允许力矩。例如你的应用需要一定的力矩去完成时,就需要检查该轴的允许力矩能否满足要求。如果不能,机器人很可能会因为超负载而故障。
防护等级
这个也取决于机器人的应用时所需要的防护等级。机器人与食品相关的产品、实验室仪器、医疗仪器一起工作或者处在易燃的环境中,其所需的防护等级各有不同。这是一个国际标准,需要区分实际应用所需的防护等级,或者按照当地的规范选择。一些制造商会根据机器人工作的环境不同而为同型号的机器人提供不同的防护等级。
6. 工业机器人分析报告
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指标是机器人生产厂商在产品供货时所提供的技术数据,反映了机器人的适用范围和工作性能,是选择机器人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尽管机器人厂商提供的技术指标不完全相同,工业机器人的结构、用途和用户的需求也不相同,但其主要的技术指标一般为:自由度、工作精度、工作范围、额定负载、最大工作速度等。
7. 工业机器人技术实验报告
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1959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由英格伯格负责设计机器人的“手”、“脚”、“身体”。即机器人的机械部分和完成操作部分。由德沃尔设计机器人的“头脑”、“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即机器人的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实用工业机器人。
8. 机器人技术实验报告
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Devol)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英格伯格在大学攻读伺服理论,这是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理论。德沃尔曾于1946年发明了一种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的机器的运动。1954年,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专利,这种机械手臂按程序进行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英格伯格和德沃尔都在研究机器人,认为汽车工业最适于用机器人干活,因为是用重型机器进行工作,生产过程较为固定。
1959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由英格伯格负责设计机器人的“手”、“脚”、“身体”,即机器人的机械部分和完成操作部分;由德沃尔设计机器人的“头脑”、“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即机器人的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实用工业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