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80倍显微镜能看到什么(800倍显微镜能看到什么)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4 13:30   点击:151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800倍显微镜能看到什么

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男子为500万个左右,女子平均为420万个左右;白细胞有多种,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数量少,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5000--10000个;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都小得多,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每立方毫米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为10万--30万个。

因此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不易观察到的一种血细胞是血小板,因为血小板的个体小、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小;在三种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因此显微镜视野中最多的是红细胞。

2. 800倍显微镜能看到什么细菌

1200倍的光学显微镜1200倍是可以看到微生物的,小学到高中的学生最适合把显微镜调整到1000倍,1000倍是看的最清楚的一个,过了1000的话就有点模糊了,所以1200倍的光学显微镜是可以看到微生物的,把显微镜调到400倍就可以勉强看到细菌了,在400倍的显微镜下,看到的微生物只有针尖的大小,所以1000倍是可以看到微生物的,如果你把光学显微镜调整到1200倍看细菌虽然能看到,但是比原来模糊了一半。

3. 800倍显微镜能看到什么东西

对于一般人能买到的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就是1000倍,也就是100倍物镜乘以10倍目镜。 超过这个倍数的都是空放大,就是东西看起来大了,但是模模糊糊一片,并不能看清更多东西。 这是光学定律决定的。 打破这个极限实现更大倍数能看清楚的显微镜大约800万起一台。

4. 800倍显微镜能看到些什么

显微镜的倍数15000是,也就是100微米左右.把它放大10多倍就可以了。 物镜100倍,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普通光学显微镜有三种。生物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也能,有些微生物很小所以单个,把它放大10多倍就可以了!10倍,一般我们还是放大到1000倍,细菌的个体较小。 显微镜放大400倍就可以看到,细菌了,观察,不过这样是只能勉强看到而看不清楚的。

一般情况下,酵母菌等10倍就足以看的很清楚! 经过特殊染色鞭毛也能看清楚。

大多数细菌需要放大到800倍, 细菌大小通常跟人体细胞大小比较接近,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5. 200倍显微镜能看到什么

光学显微镜上有两种镜片,一种是目镜,既靠近眼睛的镜片,一种是物镜,既对着所观察物体的镜片,两种镜片是都标有乘以多少的数字,比如目镜所标的是*10。而物镜上所标的是*20。那么这个显微镜的实际放大倍数就是200倍了。一般来说目镜是不更换的,要进行不同倍数的显微操作,只改变物镜就可以了,一般的显微镜一般有三个物镜,使用时只需要转动一下就行,非常方便的。

6. 8000倍显微镜能看到什么

正常人一步的距离,相当于是0.8米,如果走了18000步的话,那么一共走了14400米。就是14.4公里。如果走了2万步,那么就是16000米,也就是16公里。

长度常用单位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

(1)公里

公里又称千米,是个长度单位,缩写为“km”,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厘);1.61公里= 1英里。

(2)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 — 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4)厘米

厘米,长度单位;英文:centimetre(s),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进制关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6)微米

微米是长度单位,符号 [micron],读作[miú]。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此即为「微」的字义)。换算关系如下:1微米(μm) = 1 000纳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

(7)纳米

纳米(符号为nm)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长度的度量单位。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单个细菌微生物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显微镜测直径大约是五微米,也就是五千纳米。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径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一纳米。也就是说,一纳米大约就是0.000001毫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7. 1200倍的显微镜能看见什么

12OO倍的显微镜看不到:病毒结构。要用一百万倍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它的结构。

8. 800倍显微镜能看到什么细胞

10000倍显微镜可以看到病毒。

病毒的整体尺寸一般在30-80nm,如果仅仅可以看到,10000倍既可放大到肉眼可识别。如果病毒团聚在一起,就无能为力了。就需要继续放大,一般5-10万倍,可以有效观察到单个病毒。如果要清晰识别病毒形态,那需要放大10-15万倍较好。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