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外光滤光片的波长
能从紫外到红外任意波长﹑λ为 1~500埃的各种干涉滤光片。金属-介质膜滤光片的峰值透射率不如全介质膜高,但后者的次峰和旁带问题较严重。薄膜干涉滤光片中还有一种圆形或长条形可变干涉滤光片,适宜于空间天文测量。此外,还有一种双色滤光片,它与入射光束成45°角放置,能以高而均匀的反射和透射率将光束分解为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光,适合于多通道多色测光。干涉滤光片一般要求垂直入射,当入射角增大时,向短波方向移动。
这个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可用来调准中心波长。由于、λ和峰值透过率均随温度和时间而显著变化﹐使用窄带滤光片时必须十分小心。由于大尺寸的均匀膜层难于获得﹐干涉滤光片的直径一般都小于50毫米。有人曾用拼合方法获得大到38厘米见方的干涉滤光片﹐装在英国口径 1.2米施密特望远镜上﹐用于拍摄大面积星云的单色像。
2. 紫外短波通滤光片
紫外线又称紫外辐射,监测方法有:物理监测方法、化学与生物监测方法:
物理监测方法
(1)测量仪器:紫外照度计。
(2)测量部位:操作人员的面、眼、肢体及其他暴露部位的辐照度或照射量;使用防护用品如防护面罩时,应测量罩内眼、面部辐照度或照射量。
(3)测量方法:①校准仪器;②从仪器最大量程开始测量,测量值不应超过仪器的测量范围;③计算混合光源的有效辐照度需分别测量长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短波紫外线的辐照度,然后将测量结果加以计算。计算公式为:
Eeff = 0.00011×EA+0.64×EB+0.5×EC
式中:Eeff——有效辐照度,W/cm2;EA——所测长波紫外线(UVA)辐照度,W/cm2;EB——所测中波紫外线(UVB)辐照度,W/cm2;EC——所测短波紫外线(UVC)辐照度,W/cm2。也可参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紫外辐射》(GBZ/T189.6—2007)标准。
化学与生物监测方法
(1)照相底片。照相底片在紫外线光谱学中是常用的探测器。底片黑度的程度是测量辐射的强度,而且借助于某种类型的光密度进行光度学测量分析。在仔细控制曝光和显影条件下,这种方法的精度较高。普通照相乳胶对280~500nm谱段灵敏。 [1]
(2)化学方法。暴露在紫外辐射下,能经受某些可测量的变化的化学品可用以测量辐射接触。这种方法较简单,但慢而且需要实验室。使用最广的探测器是丙酮亚甲兰反应。
(3)生物检测器。有报道,以人体皮肤和微生物(枯草杆菌孢子生物膜法)作为间接紫外辐射剂量计。
3. 紫外光滤光片的波长是多少
探客的紫光手电筒的365波长的光源是紫色的实用。 是紫色光源
4. 长波红外滤光片
说红色滤光片只能透红色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 一片红色滤光片如果它是650带通型,比如型号BPF-650,它只能透过650+/-25NM范围内的红光,同时反射其它波长。 如果此片红色滤光片是650长波通型呢,比如型号IPG-650,它除了可以透红光,还可以透近红外光,当然除了红光是你眼睛可以看到的,红外光你看不到。同时吸收其它600NM前的波长。
5. 滤光片 波长
375nm滤光片不属于可见光。
波长小于380nm是紫外光,是不可见光。
滤光片是用来选取所需辐射波段的光学器件。滤光片的一个共性,就是没有任何滤光片能让天体的成像变得更明亮,因为所有的滤光片都会吸收某些波长,从而使物体变得更暗。
6. 紫外灯滤光片
天然水晶清澈透明,常含有云雾状、星点状或絮状气液包体,并往往有微裂纹。此外,天然水晶有偏光性,可见双晶现象,例如水晶球体,从上向下看,会见有双影现象。人工合成水晶或玻璃制品,体内均一纯净,毫无裂纹,内部往往有小气泡。球体由上往下看,见不到下面线条的双影。用手感识别,可感到合成水晶的比重大于天然水晶;天然水晶有冰凉之感,而玻璃有温感。 不同材质制成的假水晶的不同辨别法 1.压克力、塑胶制品,可以从手握的触感、温度、硬度上来分辨,此外,压克力、塑胶容易造成光线扭曲折射,一般并不难分辨,所以此种仿冒品也渐渐稀少。 2.玻璃制品,这种一见到就是清澈如水,没有质感,且硬度低(5),单折射率,夹杂有气泡,也很好分辨。 3.熔炼水晶,就是指国产的水晶渣合成的水晶,如同玻璃一般,但多已制成七、八公分至十来公分大小的圆球,非常美观好看,但是单折射率,硬度低(5),可以用偏光镜来分辨。 4.水晶玻璃,其实就是“铅玻璃”,熔有铅金属的钵璃制品,市面上最多,因为折射率、色散率都好,显得光彩夺目、耀眼动人,最适合摆设、装饰,但不适合用于灵性用途。一般多可用目视判别。 5.人造水晶,也称“养晶”,原石没有六方晶系结晶,这是最容易判断的地方;但若是磨成成品以后,就不好以上述的方法判别,一定要借助“紫外线光谱仪”才能分辨真假。市面上最多的是无色透明的白水晶、紫水晶、黄水晶、以及水蓝色的水晶仿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