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方案)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6 11:09   点击:15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方案

智慧农业摘帽前叫ST慧业,2020年10月27日摘帽后恢复成为智慧农业,股票涨跌幅也由5%变为10%。

2. 智慧农业建设内容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设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开展智慧农(牧、渔)场建设、智慧农机应用示范。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完善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110个试点县建设。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发挥电商平台作用,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

3.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和建设方法

随着新型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精准农业正在向智慧农业迈进。

“智慧农业”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技术手段也更加丰富,应用场景也更多样。智慧农业不仅局限于农业种植的管理,而且着眼于整个农业的生产体系、能源利用、可持续生态发展等方面,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将整个农业系统推进到一个更高级的发展形态。

4. 智慧农业建设项目

智慧农业好。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在“双碳”目标下,以绿色生态为主线,应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农业,实现高标准的化肥、畜禽养殖碳排放,减少农业系统碳排放,日益成为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得益于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我国在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协同降碳的作用初步显现。但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仍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4%,因此调整农业结构,研发与推广低碳减排生产技术,既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选择。

5. 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涵盖遥感与传感器技术包应用智慧于农业,广泛推广将加速农业发展

6. 提出实施智慧农业工程

优点:

智慧农业就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控制技术、可视通讯技术等工业体系的智能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实现农作物的温湿度、病虫害、施药肥、可追溯等的大数据融合及远程操作。这么些先进的技术嫁接到农业上,彻底改变了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可以实现现代农业的高产高效、绿色化生产。所以说,这就是智慧农业的优势和好处。

缺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现在影响推进的因素主要在于: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一个个小农户占据的一块块小地块,不具备做智慧农业的基础。流转土地大户投资几个大棚、做智慧农业、展示形象、保产品绿色安全、提升品牌可以,但要投资很多,也没那么大实力。政府对农业,或者说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在增加。但是三农资金需求很大,花钱的地方很多。作为鼓励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国家对于智慧农业,也只能有个适当的补助和奖励,要投入很大资金到处建设智慧农业,也不现实。智慧农业在我国也是刚刚起步,智慧技术与农业技术两个领域的专家各有所长,要想嫁接成智慧农业,双方都需要时间来掌握对方的技术(智慧技术实施时向农业企业漫天要价也让农民企业家望而却步),也就是说智慧农业技术还不系统、完善,实施起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产出,甚至不如一般的大棚收入稳定、可观,这些都影响了智慧农业的普及推广。这也算是智慧农业的一个弊端吧。

7. 智慧农业解决方案规划

智慧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1.提高产业竞争力,吸引高素质人才。智慧农业对于民众来说,是较为陌生和抽象的名词。为吸引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加入农业产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切入点,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體渠道对智慧农业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并通过对智慧农业的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剖析介绍智慧农业的价值和创业机遇,鼓励更多的营销人才、金融人才、物流人才、管理人才加入到智慧农业的建设中。

2.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设备优化升级。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通过扶持政策、专项资金等手段不断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包括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牲畜禽类养殖设施建设等,并通过资金补贴等形式降低设备购置成本,鼓励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企业也应加速成长,不断提升资本运作水平,通过加快引进现代化农机设备提升自身的设备智能化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控制,管理农业生产。

3.加快完善农业科研体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强化农业企业的科研主体地位,加强农业企业和其他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研究,促进农业企业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农机设备并进入智慧农业建设系统,为我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提供合适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实用性,加快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另外充分发挥运营成功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农民定期实际参与管理智慧农业生产系统,深入学习如何建设管理智慧农业。

4.建立智慧农业行动方案,降低智慧农业发展成本。第一,制定智慧农业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智慧农业发展的环境。从宏观国家层面,需要尽快出台智慧农业发展指导意见与行业规划,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起到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作用。继续出台有利于智慧农业发展政策,尤其是在智慧农业机器设备购买环节方面,政府应当加大补贴力度,以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第二,秉持经济效益最优原则,落实推动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建议各省市政府借助国家“宽带中国”发展策略建设农村信息网络,着重解决互联网网络村村通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信息化建设要不同于城市信息化建设,根据农村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尽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村信息发展的低成本终端技术,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各地科研部门与技术部门需要相互协助,加强有关智慧农业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的开发,完善农村信息服务,提升农村信息发展水平。

8. 智慧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实界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推进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员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开展村企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活动,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19个市级示范村和20个区级示范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典范。 为积极有效的开展村企合作共建,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特定制本实施方案。

9. 2020年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方案

十四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主要任务

如何确保目标实现?《规划》布局了13项重点工作:

01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有基础、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县作为“先行示范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在全市率先达到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重点帮扶类”以原国家扶贫开发区县为主,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02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年播种面积不低于3005万亩、年产量不低于1081万吨,年出栏生猪达到1800万头,猪肉和禽蛋基本自给,奶总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5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80万吨,蔬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03

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提升“川味”、果、药、茶、酒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设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安岳潼南优质柠檬产业区、渝南绵蚕桑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建设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麻辣经济走廊”。

04

推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主城都市区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大力发展“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优质脆李产业带、道地中药材产业带、草食牲畜产业带。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彰显民族民俗风情,体现山区特色,突出绿色本底,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健全“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一区”对“两群”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05

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路子,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打造10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园。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50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1+50+N”农产品品牌体系。

06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打好种业翻身仗,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生产需求,着力攻克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07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丰富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农业农村业务系统全面整合、统一上“云”,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开展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快递进村”,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08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统筹区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及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完善乡村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实施“千村宜居”计划为抓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实现农商深度互联,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09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十四五”时期,我市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同时培育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0

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推进秸秆、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实施乡村绿化,推进农村石漠化、采煤沉陷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发挥“地票”“林票”功能,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做实十年禁渔“后半篇文章”。

11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传承好巴渝优秀乡土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人文氛围。

12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激活农民财产性增收潜能,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多、结构更优、更长效可持续。

13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强化乡村振兴招商引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