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相声演员该不该在演出舞台上说“春典”?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2-05-14 04:48   点击:56  编辑:诸葛莲   手机版

春典这玩意儿,本质上是最糟粕,而且最下作的一种行业术语,别说放到舞台上,就算是相声演员本身都应该把它扔垃圾桶里,永远消失才是对的。

《我爱我家》中,和平女士就表演过一段满春满典,我小时候看到这一段,反应跟傅明老人一样,一句不懂,感觉这是日本话。

电视剧里并没有专门翻译这段台词,而且剧组本意也是表现和平当时得意忘形,把那种旧社会戏子的嘴脸摆出来,显得滑稽可笑,对这种炉灰渣子也是带着批判立场的。

过去的江湖人为什么要吊坎儿,原因就是个顶个没文化,大字不认识半个,但为了实现内部加密沟通,江湖人只能自己发明一种暗号。

这种暗号既能识别同行,更重要的作用,是把一些不想让外人知道的信息传递出来。说白了,就是使坏骗人。

最典型的就是金行,也就是算卦相面的,全都靠春典糊弄事。在接待顾客之前,先找托儿装成来算命的,跟你套近乎,把底细问清楚,然后当着你的面用春典汇报给算卦先生,但你一句听不懂,然后就顺利上套。

相声行业春典也是如此,过去撂地演出的时候,一旦你发现演员不说人话了,那肯定出了什么事情(官兵查街或者天气突变),多半就要提前置杵(要钱)了。

张寿臣在单口相声《行话》中,就专门说过春典的害处,常连安和侯一尘骂张寿臣媳妇念嘬(长得丑)。张寿臣媳妇听不懂,但又非要问,张寿臣不敢说实话,只能骗媳妇说这是夸你漂亮,结果媳妇儿高兴得不得了,连着自夸我还能更加念嘬。

现实中春典比这个段子还要夸张,对于外行人来说,春典是绝对不要打听的禁忌,因为这行人都坏,稍微走点脑子就能把你便宜占个昏天黑地。

孙福海书记的书里说过一个例子,九十年代相声正在火头上,所以很多媒体记者也对相声行业的一些内幕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记者,特别爱打听春典。相声演员都很腻歪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搭理他们,但架不住有些记者脸皮厚,而且学会几句就到处现,结果就被狠狠的耍了一通。

有一次一个女记者缠着高英培,让他教几句春典,高英培烦不胜烦,就骗女记者,吃饭春典叫撇山(拉屎)。然后女记者就跑去给马增惠显摆,说马老师待会我们一起去撇山。马增惠哭笑不得,但又不敢给她解释。

高英培这还算客气了,最坏的是那种专门挑最下三滥的戏弄人。马贵荣老师在贴吧说过一个真事儿,广茗阁相声园子有个女粉丝,也是那种成天往后台跑,逢人就打听春典的主儿,演员烦不胜烦看见她就躲。结果有一天她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到“弯头”这个词,到处找人问什么意思,结果有个演员使坏,告诉他这是“舌头”的意思,这女的如获至宝还用小本本记上了。这时候还在挚友相声社的孙越看见这女的,故意损了她一句“这后台怎么老有一股子味儿,熏脑门子。”结果这女的活学活用回怼孙胖子“说谁呢?你TM把弯头捋直了再说话!”

您要问什么是弯头,英文名DICK,自己上网查去,你就说这玩意儿多缺德吧。

另外还有一种最缺德的,给外行人吊坎儿就算了,还故意说那种最下三路的坎儿,说完还装不懂,让听到的人学了去,到处散德行。

比如某宗师早年最爱说相声行里夸女的“又勾勾又丢丢”,他这么多年就不明白什么意思。呸,他在行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这话他比师父侯耀文都明白。正确发音应该是“有勾勾有啾啾”,勾勾就是屁股,啾啾就是胸。你想想那些不懂春典的空子学了去,当着小姑娘面卖弄,妥妥的性骚扰啊。

至于相声舞台上,演员偶尔也会用到春典,但要么是《我爱我家》里的和平女士一样,主要是出于塑造角色的需要,比如马志明在《大保镖》里就吊过坎儿,二赵版的《吃元宵》里,子路也一嘴黑话,这是对角色的恶搞,并不是刻意传播春典。

更多的时候是演员在舞台上说顺嘴带出来的,毕竟很多演员私下可以一天不说一句人话,满春满典的过日子,上了台也改不了毛病。但大部分演员还是在努力克服,并且对于学员徒弟,也都禁止其私下乱用春典,这才是一个行业自我提升,自我净化的好现象。

说了归齐,春典既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也没有历史价值,纯粹就是一种江湖陋习罢了,对于这破玩意儿千万别抱着猎奇心理,否则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