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纺织历史
1,公输班(春秋)
公输班,是春秋后期的鲁国人,因此也叫做“鲁班”。他是工匠家庭出生,熟练掌握了木工技能。
史料记载他曾经发明了云梯,人们又将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木工工具等发明都归于他。因为以上的成就,公输班被木匠视为祖师爷。
2,赵过(西汉)
赵过,是西汉汉武帝时代的农学家,也是发明家。他曾总结出一种适合旱地耕作的代田法,在关中地区进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他又改进了诸多农器,如三脚耧车,是一种古老的播种机器。他推广了新的耕种方法——耦犁,促进了中国农业的进步。
3,张衡(东汉)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和辞赋家,史料记载他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等,可惜他发明的实物都已经失传。
不过,张衡对中国科技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一直以来,张衡都被视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科学家。
4,蔡伦(东汉)
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纸张,但是不适合书写,制造成本也很高。蔡伦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
最终蔡侯纸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在全国推广。造纸术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该技术也成为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5,杜诗(东汉)
杜诗,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学家、发明家。
他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发明了一种水力鼓风机——水排,可以讲将空气送入冶铁炉,推动了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
6,马钧(曹魏)
马钧,是曹魏时期的发明家。根据史料记载,他曾经复原了指南车;改进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发明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
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转百戏图”;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他和张衡并称“木圣”。
7,祖冲之(南北朝)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
祖冲之也十分擅长于木工机械制作,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
他设计的千里船,日行百里,是一个比较神奇的发明,可惜后来都都失传了。
8,毕昇(北宋)
毕昇,为北宋发明家,他在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之上,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推动了北宋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此后,活字印刷术开始传播到了全世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9,黄道婆(元)
黄道婆,原松江府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她流落海南期间,学会了当地彝族的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一套新的棉纺织技术。
后来,她回到故乡,又改进了各种纺织工具,推动了吴淞地区纺织业的崛起。
在黄道婆的影响下,中国的棉纺织业走向了成熟,从此改变了丝织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也加速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10,郭守敬(元)
郭守敬,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制定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郭守敬也是一位重要的发明家,他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促进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发展。
可以说,郭守敬是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集大成者。
2. 中国纺织历史
山东纺织工学院于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省属普通全日制工科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唯一的纺织高校,直属于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坐落在青岛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结合的新型的纺织高等学校。山东纺织工学院分新校、老校两。地办学,共占地48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为14万㎡。
3. 我国纺织历史悠久主要的纺织原料是
纺织的创始人是嫘祖又称为累祖、雷祖等,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养蚕、取丝的创始人。而我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中国纺织的历史
纺织业分丝纺织业和棉纺织业。纺织业发展: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原材料的广泛种植,纺织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元时期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使棉纺织业发展很快。
5. 纺织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诞生了‘麻’和‘丝绸’这两种服装材料用于制作日常的服饰,并根据材料的珍贵程度上很大方面体现了阶级的划分,可以说纺织材料和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是与我们国家的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的。
6. 纺织行业的历史
中国的纺线织布有4000多年历史。
纺线织布在中国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西方发明蒸气机实现机械纺织一百多年后,中国农村依然在手工操作,这种状态一直延续至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
那时候鲁西南地区把供销社里卖的机织布叫“洋布”,手工织的叫“粗布”。买“洋布”需要布票,是配给的。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洋布”在农村属于奢侈品,除了过年或有娶妻嫁女之类的大事时,添置一两件“洋布”衣服外,其他时候,大家都穿“粗布”衣服。
纺线织布需非常繁琐的工序和辛苦的劳动,而且要耗费非常漫长的时间。但那时农民的劳动不值钱,大家把纺线织布当作了生活的日常。
7. 中国纺织业历史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的祖先为人类作出过辉煌的贡献。纺织生产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一缫丝、纺纱、织造等手工机器为特点的手工机械化,第二次是以动力机器为特点的大工业化。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完成了第一次飞跃,并且领先势头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现在正处于第三次飞跃的前夕,这里展示的是我国纺织史的一个缩影,继往开来,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和手工机器纺织时期两个基本阶段。手工纺织阶段: 从远古到公元前22世纪, 人们利用纺坠纺纱,原始腰机织布,手工机器纺织阶段: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870年,在手工机器纺织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竹笼机、大花楼机、多锭大纺车等都可代表当时世界纺织生产的最高水平。
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为棉所取代。这个时期里,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每台3~5锭)脚踏式;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花机又发展出多综多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两种型式。
8. 我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9. 我国纺织历史悠久
色彩因染料与染色工艺日益多彩
纺织原意是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纺织也包括了无纺布技术、三维编织技术、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
中国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后者为主要使用的染料。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但不易脱落。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很早以前就掌握了丝绸的染色技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植物染料的提取和染色技术。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近现代染整方法不断发展,染料应用层出不穷,从应用天然染料到使用人造合成染料,都使服装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在20世纪,新的化学纤维相继问世,配套染料和化学品、染色机械、染色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如二醋酯纤维问世之后,出现了醋酯染料(早期的分散染料)和新的染色工艺,以及载体染色和高温高压法染色。1956年,ICI公司将活性染料用于棉纤维染色,从此活性染料成为纤维素纤维染色最重要的染料。
随着染色技术的发展,染色理论日趋成熟,测色配色技术在染色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在新型纤维材料包括大豆蛋白、蚕蛹蛋白和牛奶蛋白纤维等的开发愈来愈快,环保、节能、节水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推动着当代染色技术的发展,使纺织品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功能因纺织与染整技术不断丰富
从诞生伊始,服装就具有了遮风挡雨、保温避寒、遮丑饰美、防虫护体的作用,也从此拉开了人类服装功能性发展的序幕。
服装面料功能化的发展甚至领先于面料的整体发展。各种整理技术的发展,分别赋予了纺织品防蛀、防缩、防污和阻燃等性能,从而为服装增添了许多新功能,保暖服装面料、抗菌防臭服装面料、防静电防辐射服装面料等一系列新面料的出现,也令服装的功能性越来越丰富。
纺织面料的功能性是随着纺织、染整技术不间断发展和提升的。如高科技化面料的保暖性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希望同时拥有好体型和温暖的愿望,初始阶段是增大面料的厚度,通过提高纺织技术来达到保暖的效果,但同时发现面料厚度的增加会导致面料的透气性变差,体型变得难看,于是在面料中加入一种特殊的薄膜,薄膜每平方寸有约90亿个不规则排列的小孔,空气中的水分子比这些小孔大,因而外界的水分子不能进入,而人的汗气分子比薄膜的孔要小很多,汗气就能排出了,这样既达到了面料的保暖功能也使人穿着更加轻松。
功能性纤维的开发也不断为人们制作和消费舒适的服装增加新的选择——
空气中的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负离子远红外纤维,是在熔融纺丝中加入一种运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具有特殊分子的内部结构,具有永久自发电极的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能使水分子发生电解作用,生成负离子。负离子远红外产品,在穿用过程中与身体的水分子及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微弱的电解作用,产生负离子,调节人体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并与空气中带正电核的有害混合物中和,形成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享受森林的洁净。负离子远红外织物具有舒筋活血、抗菌抑菌、防病治病的功效,是集保健性、功能性、装饰性和使用性于一体的新型功能纤维。
调温纤维,是在纤维中混入炭化锆陶瓷材料,把太阳能迅速转化热能,使织物升温3℃~5℃、服装温度升高2℃~8℃。在纤维中混入腊类微胶囊相变材料,由于相变材料结晶和熔融形成可逆的贮热和释热的功能,在热循环中产生吸热,使衣服温度降低,在冷循环中产生放热,使衣服温度升高,从而使人体感觉温热。这不仅能使人体感觉舒适,而且可以节约能源。
原料因新型纤维的开发拓宽应用
兽毛皮和树叶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开始用麻织布;公元前3000年,印度开始使用棉花,进入纺织服装面料发展的重要阶段。
而纺织品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使得面料发展进入了迅猛时期——上世纪40年代,服装辅料开始采用赛璐珞溶剂刮涂在织物表面做硬衬领;上世纪60年代,开发了纯棉和涤棉树脂衬布,使衬领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弹性以及耐洗涤性;上世纪70年代以后,粘合衬布的发展又取代了毛麻衬和树脂衬取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现代纺织面料赋予了产品更多的功能性与天然、环保的属性:玉米纤维具备环境友好,可降解的特点;大豆纤维具备保健性、更高的舒适性;竹炭纤维有优异的抗菌性;杜邦的coolmax纤维具有吸湿排汗的特点;另外,经纳米技术处理的面料具有防水、防油、防污、透气、不易变色、无毒性、环保、经久耐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