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1单片机下拉电阻
1、上拉是给IO口一个初始值,将不确定的信号钳位在高电平,同理,下拉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钳位在低电平。一般进行原理设计时,对于单片机的上拉电阻大小都是根据经验选取,一般为4.7k、5.1K、10K等。
2、上拉电阻有好几个作用:不用的引脚增加上拉电阻,为引脚确定初始状态,提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单片机输出I/O 口加上拉电阻,可以增强IO口的输出能力;输入加上拉目的是确实输入的初始值,无信号输入时,IO口输入为高电平等。
2. 51单片机下拉电阻一般多大
但是CMOS电平直接加入TTL电路中是可以的,不需拉低电平。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3. 单片机下拉电阻的作用是什么
单片机复位电阻主要起上下拉作用,一般4.7K~10K
4. 51单片机的上拉电阻
可以用仪放采采样电阻两端的电压,放大后用AD采回单片机,然后通过VCR关系算出电压电流
5. 51单片机下拉电阻阻值
51单片机所有的lO口都可以作为输入或者输出,按键作为输入可以接任何lO口 为了简单独立按键一般直接接于IO引脚和地之间,利用内部上拉电阻 如果接于IO和电源VCC之间,还要加下拉电阻,并且还要保证该引脚不要误操作,例如你让该引脚输出低电平,这时按下按键,就会有很大电流灌入单片机,损坏该IO口
6. 51单片机下拉输出
RST/VPD(9脚) RST复位(高电平复位):当输入的信号连续2个机器周期以上高电平时即为有效,用以完成单片机的复位初始化操作。推荐在此引脚与VSS引脚之间连接一个约8.2k的下拉电阻,与VCC引脚之间连接一个约10μF的电容,以保证可靠地复位。
VPD备用电源:VCC掉电期间,此引脚可接上备用电源,以保证内部RAM的数据不丢失。当VCC主电源下掉到低于规定的电平,而VPD在其规定的电压范围(5±0.5V)内,VPD就向内部RAM提供备用电源。
时钟引脚也可外接晶体振荡器。
(1)XTAL1(19脚):接外部晶体的一个引脚。在单片机内部,它是反向放大器的的输入端。这个放大器构成了片内振荡器。如果采用外接晶体振荡器时,此引脚应接地。
(2)XTAL2(18脚):接外部晶体的另一端,在单片机内部接至内部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如果采用外部晶体振荡器时,该引脚接受振荡器的信号,即直接把此信号直接接到内部时钟的发生器的输入端。 XTAL1和XTAL2经常外接石英晶振和电容组成的反馈回路,以输出矩形脉冲作为单片机的时钟信号。
7. 51单片机哪个口接上拉电阻
一、通过加驱动器实现了。
二、如果是传统的51单片机(例如AT89S52),P0口可以实现高阻。P0口内部和P1-P3口的内部结构不同,它的内部上拉FET只有在它作为外部存储器总线的时候才能打开,如果做普通IO口,那么让P0口输出1,外部又没有接上拉电阻的话,那么P0口就是高阻(悬空)状态。
三、换一个端口状态可编程修改的单片机,将端口设为高阻即可。
8. 单片机上下拉电阻
由于STC单片机上电后有一段时间的延迟,好像最长能到65535个指令周期,才进入用户程序,所以从软件上想办法不能阻止上电误动作的产生,最简单的方法是在需要处理的IO口加一个下拉电阻,STC单片机上电后默认IO为准双向口,查其手册可知拉电流为150-250uA之间,系统电压为5V的情况下,计算可知相当于20K以上的上拉电阻,因此只要远小于这个阻值,例如下拉1K,即可实现上电后IO输出为低电平,这个阻值你可以实验一下,在可靠的前提下,能加到多大就用多大,以优化功耗。
当然,之后再想使用这个管脚作为输出的话,就应该使用推挽模式了,否则不能输出高电平,使用推挽模式需要考虑限流电阻的问题。另外这样处理完可能单片机功耗会上升,1K下拉的话输出高电平会额外消耗5mA电流,IO多的话,注意不要超过限制值。